沙海林会长在“历史照进现实,合作点亮未来”主题交流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5-06-25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共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刚刚启动了《友谊:血与火的考验》主题展,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感受到中国人民同包括美国人民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历史画面,感受到中美两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所结下的深厚友谊。回望这段历史,给我最大的触动,是一个“信”字的力量。展开来就是三句话:信义无问西东,信心可迎万难,信任筑就未来。
第一句话:信义无问西东。上世纪30年代初,美国人罗伯特•肖特受雇来华销售波音公司战机,目睹了日军暴行,愤然决定参加抗战。1932年1月28日晚,驻沪日军向上海发起进攻,日本空军对上海进行狂轰滥炸,引起罗伯特•肖特的愤怒,他当即自发驾驶波音P-12E驱逐机升空迎战:击落日机2架,击伤1架。1932年2月22日,肖特独自驾驶战机飞往杭州笕桥机场,在苏州上空与日本海军第一航空队大尉小谷进率领的六架战机组成的机群相遇。肖特率先发起攻击并击落日机一架,后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7岁,成为抗日战争中击落第一架侵华日机、击毙了第一个日本海军航空指挥官、并为中国抗击日寇牺牲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
1941年,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带领“飞虎队”远渡重洋,投身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他率领的飞虎队穿梭于被称为“死亡航线”的“驼峰航线”。3年间,“驼峰航线”空运到中国80多万吨物资,几乎成为盟军物资入华的唯一通道。在援华作战期间,飞虎队击落日本军机2600多架,击沉、击伤舰船44艘,击毙日军6万多人。2193名美籍飞虎队队员阵亡,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民众营救。在我们上海浦东,就有过美国飞行员被我军民营救的故事。当翱翔于蓝天的战机与大地上的烽火交相辉映时,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的信义超越了国籍与肤色,成为守护和平的共同誓言。
跨越太平洋的信义传奇,还发生在中国东南的群山之间。1942年,美国“杜立特行动”空袭日本后,由于通讯不畅、油料不足、天气恶劣等原因,15架轰炸机降落在我国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一带。64名飞行员被中国百姓冒死营救,成功脱险。“杜立特行动”是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遭到美国对其本土的第一次轰炸,也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遭到实弹空袭。日军为了报复,发动浙赣战役,残暴屠杀了25万中国平民,日军实施的细菌战的影响至今犹在。中美正义之士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和平与正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访问美国时,告诉美国朋友:“中国人民没有忘记飞虎队”。他讲起重庆的纪念馆和他本人同飞虎队老兵的书信往来,也谈到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谈到被中国人民殊死营救的美国军人的后代经常来到这里表达敬意。八十余载春秋流转,由信义结成的友谊在中美人民代代紧握的双手中传承。
第二句话:信心可迎万难。今天,当我们回望抗战的壮阔史诗,震撼人心的不仅是胜利的辉煌,更是一个民族在绝境中迸发的信心。1938年春,延安窑洞的烛光下,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理论,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中国共产党以“持久战”的战略远见凝聚亿万同胞的信心和意志,以中流砥柱的担当托起民族存亡的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论持久战》英文版的诞生离不开一位美国友人的相助。艾米丽•哈恩(Emily•Hahn),中文名叫项美丽,是《纽约客》杂志的特邀撰稿人兼驻华记者。当时,被党组织授予翻译《论持久战》任务的中共地下党员杨刚,因工作缘故与项美丽结为挚友。在项美丽外籍身份的掩护下,杨刚在位于霞飞路的居所(也就是今天上海淮海中路1754弄)里完成了翻译工作,项美丽提供了文字和语法上的修改意见。1939年初,得知《论持久战》被翻译成英文,毛泽东在单行本序言里写道:“上海的朋友在将我的《论持久战》翻成英文本,我听了当然是高兴的,因为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
中国抗战最终的胜利告诉世界:一个民族,即使在至暗时刻,若能看清历史大势,团结一心,便能绝处逢生、以弱胜强。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也包括美国)的事。不管是贸易战、科技战,还是关税战、新冷战,都不是历史大趋势,都是不得人心的逆流。中美两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俱伤。当然,面对美国极少数反华和投机政客的极限施压,中国人民态度一定是:不愿打,但是也不怕打。中国有句俗话叫“不打不相交”。尽管现在中美关系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依然要有信心,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用合作的事实说话,用发展的实力说话,相信人民终究还是要走到一起的,合作共赢才是正确的生存之道、交往之道、发展之道。
第三句话:信任铸就未来。我在衢州时听到了这样的故事,“杜立特行动”衢州救援者廖诗原之子廖明发,曾将一把旧居钥匙赠送给“杜立特行动”飞行员子女苏珊•奥祖克,对她说:“这是我老家的家门钥匙,我家就是你家,欢迎随时回家!”苏珊•奥祖克意味深长地回答道:“我会常常回家!” 这就是血与火锻造的友谊,化作后代之间亲人一般的彼此信任。
我还想特别提到的是,今天也是陈香梅女士诞辰100周年的日子。抗战时期,陈香梅女士作为战地记者,以流利的英语和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赢得了飞虎队员们的信任。她记录下许多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化笔尖为利剑,揭露日军的暴行,传播中美合作的英雄佳话。战后几十年,特别是在中美关系的低谷期,陈香梅成为两国对话的“搭桥人”。她服务于多位美国总统,也受到中国领导人的认可,被誉为“中美民间大使”。她穿梭于太平洋两岸,成为增进中美双方的了解、理解、友谊和信任的桥梁和纽带。她的许多故事,常使人发出这样的呼唤:当前的中美关系多么需要“新一代的陈香梅”!
今天,人们高兴地看到,“香梅精神”正在新一代建平香梅中学的学子身上传承,飞虎队友谊学校正在中美两国挂牌成立,习近平主席亲自发出的“五年五万人”的倡议和邀请,正使越来越多的美国青年学生踏上中国大地。信任的种子正在中美青年中播撒,期待他们能够茁壮成长,成长为护卫和平与正义的参天大树,成长为不畏逆流与寒风的傲雪香梅。
朋友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我们纪念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沉湎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让“信义”的火种代代相传,让“信心”的旗帜永远高扬,让“信任”的桥梁连接未来。中美两国人民曾用鲜血和生命共同捍卫了和平,今天,我们更应以史为鉴,携手应对全球性共同挑战,让民间友好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潮流。
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