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黄河文化,共筑民族精神——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与黄河水利机构座谈交流
发布时间:2025-07-04
6月29—7月1日,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沙海林会长一行前往郑州,回访协会理事单位黄河勘测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上级单位——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及其上级单位给予公共关系事业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展开深入交流与实地考察活动,了解黄河保护治理情况以及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为继续推动区域协作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徐雪红、政法局局长兰威、河湖局副局长王祥辉、国科局副局长司权等,对沙海林会长一行回访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近年来黄河保护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自 2019 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通过完善防洪工程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河湖生态保护治理等多方面举措,黄河的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大幅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幅“幸福河”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同时,黄河水利委员会还积极完善体制机制法治管理,推进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黄河保护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召开的座谈会上,双方就黄河保护治理、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区域协作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新代,副总经理杨顺群、办公室主任仝亮、市场部主任任自铭等, 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与技术优势,作为集黄河流域和区域规划、工程勘察、设计等多领域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勘察设计企业,黄河设计院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与丰富经验,在黄河干支流治理开发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屡建奇功,为黄河保护治理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沙海林会长等在座谈中表示,黄河保护治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积极与黄河流域地区开展交流合作。双方可借助上海的科技与人才资源,共同推动黄河保护治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要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提升黄河保护治理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参与度,携手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学习交流期间,沙海林会长一行先后考察了小浪底水利工程、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和黄河博物院,见证黄河治理与调水工程的发展历史,感受“人民治黄”的磅礴力量。小浪底工程堪称黄河治理的关键枢纽。自 1997 年主体工程完工以来,小浪底工程在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过科学调度,有效调节黄河水沙关系,保障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同时为周边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成为黄河保护治理的标志性成果,也让大家对黄河治理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有了直观且深刻的认识。
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水利史上的伟大壮举,它成功实现了长江水跨越黄河向北输送,为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控制性项目,穿黄工程成功攻克了在黄河河床下开凿两条长 4250 米的输水隧洞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长江水与黄河水的穿越交汇,将南方丰富的水资源输送到北方缺水地区,有效缓解了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困境,促进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沙海林会长一行深入了解了穿黄工程的设计原理、施工难点以及运行管理情况,对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勇气深感钦佩。
黄河博物院是一座展示黄河文化和治黄历史的重要窗口。在这里,大家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和多媒体资料,全面了解了黄河的形成、变迁以及历代治黄的艰辛历程。从大禹治水的传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大规模治理开发,黄河治理的每一个阶段都见证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母亲河的深厚情感。大家仿佛穿越时空,深刻感受到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神圣与伟大,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体会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认同感以及推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也进一步坚定了各方携手守护黄河文化根脉、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决心。
学习交流期间,正值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党工组和协会党支部把这次学习交流作为一次难得的国情教育和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次回访、交流与实地考察,与会人员不仅加深了对黄河保护治理情况以及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重大意义的理解,更体会到“黄河宁、天下平”、黄河长久安澜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大关系,进而激发起共同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努力的行动自觉。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治中,副会长兼副秘书长陈庆善,副会长顾伟强、郭建新、毛放、辛雅琴、孔宪明、李多珠、张味国及协会其他理事、办公室等同志,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负责人盛军、卜强等,一起参加座谈交流和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