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法律事务中心协办多元解纷成果转化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5-08-21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新时代大力弘扬“枫桥经验”,推动多元解纷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深度转化,2025年8月1日,上海市法学会多元解纷法治研究会与人民法院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研究基地联合主办多元解纷成果转化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会、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司法研究院承办,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法律事务中心协办。
本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市法学会、市公共关系协会的领导,以及沪上多所高校、审判、仲裁、公证、调解机构的顶尖专家学者与实务骨干。与会嘉宾围绕多元解纷体系建设的现实挑战与未来路径,展开了一场思想深刻、成果丰硕的高水平对话。上海市法学会多元解纷法治研究会会长、市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兼法律事务中心主任顾伟强主持开幕式。
(顾伟强会长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会专职副主任顾锋代表承办方对来宾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交大历来重视法学与现代科技的交叉融合,已在智慧司法领域搭建了多个重大研究平台。他期待本次研讨会能激荡思想、凝聚共识,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多元解纷体系迭代升级贡献“金点子”。
(顾锋副主任致辞)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在致辞中强调,推动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至关重要。他指出,发展一批能够对标国际、具备专业能力的商事调解机构,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争议解决领域话语权的关键。他期望通过本次研讨,将共识转化为行动方法论,让上海成为全球争议解决的重要一站。
(施伟东副会长致辞)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周平在致辞中表示,以调解为代表的专业性社会组织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力量。作为协办方协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作用,指导会员单位预防和化解矛盾,与司法部门深化联动,为构建更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贡献力量。
(周平常务副会长致辞)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林晓镍、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张祎到会指导。林晓镍副院长系统介绍了上海法院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方面的新动向,详细阐述了为适应立案登记制改革,上海法院将“诉前调解”全面升级为立案后的“先行调解”的新机制,并围绕商事调解的专业化、市场化建设,联合市司法局出台“1+5”系列文件,构建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张祎副局长则分享了上海在调解工作体系建设中取得的“三个破”与“三个立”的显著成效。他指出,上海调解工作已从过去人民调解“一家独大”的旧状态,转向了分类发展的新形态;从“单打独斗”的旧体制,转向了衔接联动的新格局;从“调而不决”的旧困局,转向了协议赋强的新生态。
(林晓镍副院长指导发言)
(张祎副局长指导发言)
在主旨发言环节,上海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彭辉剖析了当前诉调对接机制面临的信息入口碎片化、专业供给不平衡等七大挑战,提出了重构数字底座、升级专业供给、释放制度弹性等体系化优化建议。上海交通大学智慧司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力与院长助理赵帅则生动展示了如何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商事纠纷解决赋能,并介绍了团队围绕多元解纷全流程设计的智慧平台技术架构与整体解决方案,为科技赋能解纷提供了前瞻性视野。
本次研讨会分三个专题开展研讨,与会专家围绕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把成果落地。
专题一:诉调对接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庭审判团队负责人戴曙法官作了主旨发言。他从全面深化改革的视域出发,深刻阐述了诉调对接在新时代应秉持“志存高远”的初心使命与“行稳致远”的实践方略,通过强化先行调解与数字赋能,推动机制迈向现代化。上海知识产权仲裁院秘书长王海娜、上海市黄浦大公商事调解中心主任余成瑶、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法律事务中心律师翟浩参与交流,分别从仲裁、商事调解、社会组织等多元视角,分享了各自在诉调对接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与宝贵经验。
翟浩律师以我会法律事务中心工作的实践,围绕“诉调对接机制创新与路径探索”,分享了中心在帮助会员企业进行诉前、诉中、诉后调解工作的做法。针对我会外企、三资、民企会员多的特点,帮助会员单位控制法律风险、减少企业损失、维护合法权益,运用调解化注重在“诉前预防纠纷,化解矛盾;诉中调解冲突,降低损失;诉后修复关系,促进和谐”上下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翟浩律师交流发言)
专题二:商事调解组织体系建设与市场化运行。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执行理事汤黎明作了主题发言。她结合中心十五年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了商事调解市场化的核心内涵,指出专业化、国际化和品牌化是调解组织行稳致远的关键。上海贸促国际商事调解中心理事长顾哲分享了其在庭外重组等领域的创新实践,上海市浦东新区灵君商事调解中心副理事长兼主任赵中华则通过“调纾结合”的金融纠纷化解模式,展示了市场化机制在实质性解决纠纷中的独特价值。
专题三:赋强公证与多元市场参与助力执行。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综合处副处长史小峰深入分析了执行工作引入多元解纷机制的实践探索与现实挑战,强调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构建协同联动机制以提升执行质效。上海市公证协会副会长潘浩阐述了赋强公证在商事调解、破产重整等领域的广阔应用空间。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程珊从实务角度强调了调解协议履行能力审查的重要性。上海市陆家嘴公证处主任周密则提出公证机构应主动对接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
自由交流环节由研究会秘书长夏永红主持,与会人员积极参与,交大智研院专家曹红星、浦东法院执行局团队长赵力锐、普陀法院执行局副局长王悦交流了思考和建议。
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主任张巍主持闭幕式。研究会副会长、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蒋惠岭教授发表了总结讲话,他总结了本次会议的核心共识:一是立足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的根本遵循;二是追求完备体调解体系构建;三是将调解视为一门严谨的科学;四是多元解纷以执行到位为终极目标;五是探索多元方式融合与跨界协同的解纷方式;六是把握《商事调解条例》出台的发展契机;七是商事调解必须坚定不移走向市场化;八是多元解纷事业必须与国际接轨。
(蒋惠岭院长总结发言)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多元解纷实务界与学术界的一次精彩思想交汇,更是对多元解纷工作的一次有力推动。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将继续与相关部门联动合作,以研讨会召开为契机,继续搭建交流平台,积极促进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